网苑论衡

网苑论衡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苑论衡  |  正文

【2022年度网络理论文章主题征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阅读: 日期:2022-10-28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立德树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两者存在价值协同性和目标一致性,因此,以立德树人为视角开展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夯实意识形态工作

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下,提高思想政治站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是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鲜明的政治导向。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化思想和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新时代年轻人只有把“根”和“魂”立住,才能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够成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故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夯实基础。首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增强思想和政治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学会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开展教学,确保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其次,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文化交流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要切实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在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并驾齐驱”,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站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是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二、深耕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学校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修养、修身克己,讲究以他人和社会为重。以传统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的优良品德、用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心灵对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立德树人教育视域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深耕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题材多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崇德向善、仁义礼智等人文精神方面的优秀资源的发掘和整合,注重传统文化和课程教学的结合。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打造校园“传统文化”走廊。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节日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第二,注重传统文化的输入和文化元素的渗透。在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用青年大学生愿意接受、更易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开展多元一体的的传统文化活动。借助“社团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影响青年学生的交际观、礼仪观和诚信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义德的传统美德。通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体系正在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发展并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就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代替传统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元,在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设置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优势,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借助“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显著特点,可以利用“微课”打造“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慕课”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对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对“慕课”优秀教学平台利用,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还可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通过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更为直观呈现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起主要作用,可采用“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课堂”“小组讨论”“学术沙龙”“主题答辩”等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对相关内容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

四、发挥教师关键作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高校教育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认知。因此,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施教能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思政教育、文学教育和历史教育课堂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决定传统文化教学的输出质量。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自觉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与施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针对性的文化渗透,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衔接起来,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应注重校内和校外培训、交流的双结合的方式对教师传统文化进行培育。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教学技能。在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掌握满足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非常必要。要注重人才引进考核,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下,注重人才引进考核,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录用和考察非常必要。注重专业知识考核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文化素养,注重教师的品德考核。教育教学中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中把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考核因素之一,既要注重教师业务研究能力考核,也要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这种教学机制和考核目标的创新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忠于立项”“专著科研”而忽略“课堂教学”的不良倾向,从而促进教师在业务研究和课堂教学两者统筹兼顾,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更是一部特殊且宝贵的思想教育资源。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承担着培养青年任务的高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文化教育质量,优化校园文化氛围,保证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6042138号-1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市龙子湖东路1号 邮编: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