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内容供给,既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者的责任。
一、信仰的价值与意义
人的言行都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有什么的意识与思想就有什么言行。信仰属于意识范畴,是理性化的意识,是意识的更高层次。信仰是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内心确认,是真实的相信,并会为之努力和奋斗,激发起极大的动力和潜能,甚至为了理想和事业而献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树立信仰,就是立信,立志。信仰是人生的方向,信仰是黑夜海上的灯塔。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因为人有信仰,人因为信仰会变得伟大和坚强。埃德加·斯诺写过一本书《西行漫记》,又叫《红星照耀中国》,斯诺作为一个外国记者,对当时生活在中国贫瘠大西北的红军非常感兴趣,决定报道之。斯诺克服重重险阻,才到达陕北见到毛泽东,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人。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信仰,新闻要忠于事实。同样的,在当时条件下是什么让中国工农红军在贫瘠的陕北延安存在?是什么让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坚持革命?也是因为信仰,对共产主义和马列主义的信仰,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现状、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富强的情怀,共产党人才有了坚持的勇气和信心。
二、“坚定信仰”是课程思政的目标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强调高校课程思政目标重在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大学生的使命当担。课程思政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现代网络教学、线上学习非常方便,网上阅读资料丰富,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浅显易懂,学生基本能够学懂弄通。那么老师的价值应该主要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当前教师的主要价值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把握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坚持思政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坚定信仰信念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重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忠诚捍卫者,人民警察的职业属性也决定了更应加强信仰信念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树立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选择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全国大中小学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
(一)坚定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包括理想层面与实践层面两个方面的内容,理想层面即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实践层面则直接指向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信仰注入了新的内容,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继续解放社会生产力,更平衡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课程思政教师必须要坚定信仰
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确认,要做到内心确认,必须真心投入。高校教师务必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前所未有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都堪称伟大,需要我们去敬仰。“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社会的安全稳定有序有赖于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默默付出,公安机关对严重暴力犯罪的打击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才有了万家灯火的祥和温暖。人民警察为人民,人民二字千钧重,我们应该砥砺前行,不负人民。只有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讲透讲活,让学生感受到这是在实践中诞生、在实践中前进、并将在实践中实现的理论,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堆枯燥文字。有信仰才更加充实,有信仰才能感染学生。理念的树立不完全靠说教,更多是情绪的感染和升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细微处让学生感知、汲取力量,从而树立起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树立起人民警察职业的荣誉感、神圣感和对人民公安事业的崇敬感、使命感,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讲信仰”要贯穿于教师职业全过程
“讲信仰”要有情感的投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过程就是信仰的迁移与传递过程,不能认为“讲信仰”就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要融入教师的一言一行,“讲信仰”的过程就是价值外化和情绪感染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价值传递和信仰迁移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活动要能引起受众对该课程的兴趣,引起受众对该领域的积极探究。学习从来都是主动、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老师有信仰,才会产生激情,才会有感染力,才会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为愿意学、主动学。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植入也应该是自觉的,信手拈来,言谈举止、只言片语、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思政,学生会从你的态度、你的眼神、你的动作,洞察你的思想。言行举止是思想的外露,有什么的思想就会什么样的言行。因此,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师有了对国家、人民、事业最深刻的热爱,这种强烈的深厚的情感会自然的外化到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国家、人民、事业的深厚的感情,教师的信仰会自然的迁移和传递给学生,自然会有最好的思政效果。